隨著台美關稅的攻防戰持續升溫,台灣生技醫療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。儘管短期內,台灣對美出口的暫時性20%關稅影響有限,但若台灣被迫開放市場並調降進口關稅,恐將對國內產業造成巨大衝擊。

保健品代工拉警報,業者憂心競爭加劇
台灣保健營養食品公會創會理事長陳威仁指出,目前台灣出口美國的保健品比重不高,短期內衝擊不大。然而,他憂心的是,未來在台灣被要求開放市場的壓力下,如果降低進口保健品的關稅,國內本土業者將面臨強大的競爭壓力。這不僅會影響國內市場,更可能導致台灣的代工廠失去訂單,對整體產業鏈產生負面影響。
醫材業:轉嫁成本與訂單陣痛並存
相較於保健品,台灣醫材產業則有高達28%的產品銷往美國。台灣醫材公會理事長李永川分析,儘管長期來看,關稅增加的成本有機會轉嫁給客戶,但這需要時間。在客戶調整訂單的過渡期(約三至六個月),醫材廠將面臨訂單短缺的陣痛,甚至可能導致員工失業。因此,他呼籲政府應提供「救急」的專案補助,幫助業者度過難關,維持營運穩定。
專家籲審視供應鏈,化危機為轉機
面對關稅之戰的長期化趨勢,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理事長蔡政憲建議,台灣應藉此機會重新審視本土供應鏈的布局。他強調,這場貿易戰不僅是國與國之間的博弈,更是台灣產業轉型的契機。透過強化供應鏈韌性,並積極尋求成為區域性可靠供應夥伴,台灣生技醫療產業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步,將危機化為轉機。